海葬,只是绿色殡葬改革的一个开始。青岛海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从大规模、单一集中的集体大规模海葬走向常态化、小规模、个性化的多元模式,从单纯海葬走向了“葬”“祭”并重,从最初以本地市民为主到覆盖全国,并已与济南、潍坊、淄博、呼和浩特等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三十年来,青岛市的绿色殡葬发展以开展海葬为起点,不断把绿色殡葬持续深入推进,海葬、绿色祭扫、陆地自然葬等都节序推进着。
“建议青岛市采取这个方式,将亲人骨灰撒向大海” “新事物开始总是难办的,但总要有个开头,要有人出面组织和引导,要有人来带头。我和家属商量好了,青岛如果开展这项活动,我们保证第一批参加,将亲人的骨灰撒到大海里去。”1991年5月24日,《青岛日报》专门刊登了这封读者来信。这位名为贾延祺的市民甚至在信中表示,如果青岛组织海葬,自己将第一批参加。实际上,当时已经有不少市民建议青岛举办将先人骨灰撒向大海的活动。在此之前一年,青岛市也曾拟意举办海葬活动,也对海葬的社会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因对骨灰撒海对沿海环境、渔业资源、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还未确切了解,所以海葬筹备工作一直在慎重推进着。
1991年8月28日,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在报纸刊发《关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公告》,意味着这座城市正式迈出殡葬改革的实际步伐。1991年10月31日上午9时,青岛首次公开海葬举行。低回的哀乐中,北海舰队“天目山号”登陆艇搭载着55位逝者骨灰及150余位亲属缓缓启航。将亲人的骨灰撒向了千顷碧波。
“老人生前曾有海葬的嘱词,今天我们终于了却了他们的这桩心愿。”“人类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家人和亲属的一致赞成”,参加首次海葬的家属崔树芳夫妇说。
1991年10月31日,青岛首次公开海葬举行。但是在海葬第二天,时任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办公室主任的陈世坤却意外接到有关部门的电话,对方工作人员质问为何不办理《废弃物海洋倾倒许可证》,并要罚款。第一次听说海葬还要办理许可证的陈世坤懵了,单位虽以“公益事业”的理由“逃过”罚款,但还是被对方给予公开通报。此后,每次海葬,青岛市殡仪馆都提前办理倾倒许可。0.5%,这是当年青岛的海葬率。
1991年青岛海葬的破冰,无疑对青岛的殡葬改革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因种种原因,“天目山号”不再适合使用,当时的市殡葬管理所只能另寻轮船。两年间,不知找过多少条合适的客轮,但对方一听说要搭载骨灰,无一例外因“晦气”而婉拒。接下来的1992年和1993年,海葬仪式被迫中断。没人会料到,起因竟是找不到一条可以搭载逝者骨灰及家属的船只。后来,租用过单位班船,租用过园林旅游公司的小客轮“青岛号”,直至现在租用了固定的运营客轮,大家已经接受了这一绿色生态殡葬理念,再也无人因“晦气”而拒绝或者抱怨。找船只如今看来微不足道,但当时足以见证当时的破冰之艰。
青岛海葬最初每具骨灰收费280元,随着物价上升升至500元,2010年8月4日,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发布《关于实行骨灰免费撒海的通知》,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青岛市对本市常住户籍死亡居民骨灰撒海的丧属免收500元费用。至此,市民的认可度逐年攀升。而在当前土地资源紧张、死人与活人“争地”的尴尬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具现实意义。
2017年8月21日,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财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骨灰海葬有关政策的通知》,每具逝者的骨灰海葬减免标准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
从2010年10月至今,已累计为本市户籍海葬故人减免海葬费用1300余万元。
伴随着参加海葬的百姓越来越多,海葬骨灰数量由最初的每年几十具、几百具骨灰,到了后来的上千具骨灰。原来每年春秋两次、几千位百姓参与的大规模集体海葬承载量已达极限,大批人力物力调度,天气风向风力,海上涌浪,人员安全等各种影响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海葬的开展。参与海葬工作的工作人员也达两百多人,每次都需提前几天准备物资、提前到码头租场地搭建舞台、仪式准备等,耗时耗力。
为统一进行骨灰撒海,海葬日期都是提前半年左右确定,根本无法提前预知海葬当日的天气。2016年4月17日,前一天风和日丽,天气预报也没问题,但是海葬当日早晨突然出现的,让举办方不得不推迟一天举行海葬,给百姓尤其是外地来青参加海葬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大规模集体海葬开展形式相对单一,已经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2016年下半年起,青岛市殡仪馆开始对持续了近26年的海葬开始全面改革,青岛海葬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改每年春秋两次的大规模集体集中海葬为春秋两季的常态化、小规模、多样化海葬形式、提供多样化的海葬形式供群众自主选择。青岛市殡仪馆通过竞争上岗,选拔6位年轻业务骨干、成立了专门负责海葬工作的“恋海”服务团队,从电话预约、现场报名、手续办理、骨灰换装、调度车辆船只、海葬仪式,到乘船出海全面专门负责海葬工作。在市殡仪馆内开辟了一块相对幽静的区域初步建设了海葬文化公园、搭建了舞台、铺设了绿地毯、摆放了罗马柱走廊、欧式拱门通道,专门用于举行海葬仪式。针对不同群体的家属,撰写了不同的祭文、还可以为个性化海葬故人撰写个性化祭文。专门聘请了三至五的人乐队和小提琴手进行现场伴奏和提供背景音乐来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和气氛,为参加家属每人提供一束手捧花。对于个性化海葬,还可以摆放鲜花祭台、洁白的莲花骨灰坛在鲜花祭台和鲜花花瓣的簇拥之下摆放、现场庄严肃穆有不失清新。仪式结束后,大学生志愿者手执黑伞,护送家属手捧骨灰乘坐大巴到码头乘船海葬。
在海葬服务类型上,在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集体海葬类型之外,还为不同层次的群众设置了高档集体海葬和四种类型的个性化海葬以及根据家属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海葬。
在骨灰入海和海葬骨灰容器方面,最初青岛海葬是采用纸盒装骨灰,在船尾绑一个铁质漏斗,当船到达预定海域后,家属依次将骨灰从漏斗倒入海中,骨灰由于不能及时吸水容易漂浮在海面上。后来,又采用泥沙制成的白色可降解环保莲花坛盛装骨灰,为把骨灰坛放入海中,请相关厂家专门研制了特制金属吊笼,每个吊笼可以装6—8个骨灰坛。在预定海域将骨灰坛装入吊笼,然后两个人把吊笼从船舷缓缓下放至海面,两人用长长的金属铁钩钩住笼子来保持平衡,一人用钩子触动机关以打开笼子底,把骨灰坛放入海水中。然后再把笼子提到船上,再装骨灰坛……这种方式占用人员多,效率还低,而且由于船体的摇晃,掌握吊笼的水平平衡和稳定难度大,万一掌握不好笼子发生倾斜,容易使骨灰坛在入海之前先进水,再一受力挤压和碰撞而发生损坏。2016年,青岛市殡仪馆多次研究讨论,最终让厂家研制出了带孔可以拴绳的骨灰坛,这样家属不仅可以亲手把亲人的骨灰放入大海了,而且家属分撒在船舷上,骨灰坛入海后都会隔开一定距离,方便家属撒鲜花和凭吊。
在海葬合作和辐射范围方面,青岛市殡仪馆最先是与淄博进行合作海葬,后来是济南、潍坊、日照。2019年5月22日,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合作在青岛举行海葬,22具骨灰撒入大海,标志着青岛与兄弟城市间合作海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海葬覆盖区域和人群上,目前青岛海葬已经覆盖到国内除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在参加青岛海葬的人群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青岛普通群众,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党员、老同志,更有在青岛服过役的革命军人,还不乏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他们都充满着对大海的向往和眷恋,充满着为子孙后代多留碧海蓝天、多留绿水青山的责任和情感。
在海葬祭扫服务方面,为解决青岛海葬重“葬”轻“祭”的问题,2017年10月31日,青岛市殡仪馆开展了以“让大海带去我们的思念”为主题的青岛市首届海上生态祭祀活动,开启了青岛海葬“葬”、“祭”并重的新篇章。目前,殡仪馆内的生态人文公园内建设海葬纪念设施也已经建成,更加方便了群众纪念海葬亲人。
青岛市殡仪馆始建于1960年,占地面积99.7亩,随着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原先位于市郊的青岛市殡仪馆已经处于市区相对中心位置,告别火化量由最初的每天几具、十几具增加到了现在平均每天四十余具,高峰时达到六十余具。但发展矛盾也日益凸显:馆内大多数建筑、设施设备相对陈旧落后,业务发展相对受限;老旧燃油火化炉造成的烟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周边群众生活;馆内骨灰存放量2012年时已达7万具,祭扫群众露天焚烧各类祭祀用品造成环境污染,每逢清明、寒衣节、除夕等祭扫大节,馆内更是遍地焚烧垃圾,馆区上空及周边区域灰飞烟飘,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生活和健康;祭扫节日期间祭扫群众达几十万人,拥挤、火灾等各种隐患愈发突出;群众取盒外出祭扫方式需占用大量人力资源保护骨灰安全……这些都与生态文明、现代殡葬文明,以及与新时代绿色殡葬发展需求、群众多样化的殡葬需求极不适应。
为减少焚烧祭奠带来的环境污染,自2012年年底开始,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自筹资金建设17台环保焚烧炉,并安装消烟除尘设备,主要大气污染物实现了达标排放。2016年、2017年,又相继建设23台环保焚烧炉,既满足了平日群众祭扫焚烧需求,又做好了排放减法,引导群众循序渐进迈向文明祭扫。
硬件改造到位,具备了禁止露天焚烧的初步条件。但以焚烧各类祭祀用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传统祭扫形式和“入土为安”的丧葬理念已经存在上千年,面对大节几十万祭扫群众,突然间取缔焚烧祭祀品不仅不现实,而且容易引发矛盾,通过让群众选择生态葬来减少祭祀品焚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快推动节地生态安葬和文明祭扫的脚步。
从2016年3月起,市殡仪馆内全面禁止纸牛、纸马等各类迷信纸扎用品带入馆内焚烧;2017年对馆区环境进行绿化美化,禁止群众在露天场地进行焚烧;2018年5月全面禁止焚烧衣物、被褥等遗物。在祭扫节日期间,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开展“鲜花换烧纸”的行动,倡导群众将手中的烧纸换成志愿者手中的鲜花,采取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的方式缅怀先人,并逐步提升了“鲜花换烧纸”活动服务品质,2017年起将原先散装单支鲜花升级到了精致的手捧花,大大提高了群众对鲜花祭扫方式的接受度。
为给群众提供更加绿色文明的新型祭扫形式,从2018年清明节起,殡葬管理所持续在清明节、寒衣节、除夕等三大祭扫节日期间举办大型绿色公祭活动。当年共开展公祭活动319场,追忆故人3576名,14300余名家属积极参与。
2020年6月10日,青岛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青岛市禁止焚烧抛撒丧葬祭奠物品规定》。7月24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经过审查,决定批准《青岛市禁止焚烧抛撒丧葬祭奠物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将于2020年9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