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120米、水下排水量8000吨、最大下潜深度1.2公里。耐压艇壳全部由昂贵的钛合金打造,使用先进的液态金属热交换介质核反应堆,水下最大航速逼近38节(65公里/小时),这些傲人的数据属于舷号К-278的原苏联海军第三代核潜艇“共青团员号”(俄语:Комсомолец)。
共青团员号1978年至1983年在北德文斯克建造,于1983年下水,1984年1月正式服役于苏联海军。西方将其命名为“麦克”(英语:Mike)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由于建造时间长,造价昂贵被戏称为“金子打造的潜艇”。
和其他苏联核潜艇一样,共青团员号也采用了双壳体结构。为了减小噪声,增强潜艇航行时的隐蔽性,同时兼顾良好的防护性能,共青团员号内外壳体之间的距离被拉大,这样两层壳体中央的海水一种原因是一个天然的消声器,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水下抗爆炸平台。共青团员号内外层均敷设了厚厚的消声瓦,内层为多孔结构,噪声在孔隙中来回反射消减;外层是橡胶质光滑壳体,将噪声封闭在艇内。为了进一步减小噪声,共青团员号内部的涡轮机组和发电机组架设在一个复杂的浮动支撑机构上,有效的避免了机械运转的噪声传递到潜水艇壳体。这一系列的复杂技术使得共青团员号的噪音下降到和美国“海狼”级核潜艇相当的水平。以至于这艘潜艇在监视北约海军演习活动期间,一度逼近到参演舰船附近时都没有被声呐发现。
然而就是这样优良的武器装备,却在人为的失误操作中变成了如定时炸弹般的潜在生态威胁。
1987年4月左右隶属于苏联海军北方舰队的“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奉命前往挪威海域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到了4月7日正在返航途中的“共青团员”号行驶至巴伦支海时,指挥室的火灾报警器突然响个不停,仪表显示火灾发生在潜艇第7号舱,初步估计原因是电线短路引发了大火。艇长瓦宁上校在得知险情后立马指挥艇员进行灭火,当时在第7舱内值班的是上等水兵布赫尼卡什维利。本想通过艇内通讯询问情况,但此时艇长发现通讯已经中断,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氟利昂和氧气有很强的结合性,挥发过程中能大量消耗空气中的氧元素,这也是为什么氟利昂会破坏臭氧的原因。由于这种特性,前苏联的潜艇灭火系统采用氟利昂作为灭火剂来消耗密闭空间中的氧气,但是这样做有很多弊端。
2008年俄罗斯一艘编号为K—152的“阿库拉II”级“猎豹”号在海试时,艇内灭火系统以外启动,导致大量氟利昂被从灭火管道中喷射入舱室,20多人因此中毒死亡,另外有多人受伤。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潜艇内发生火灾,灭火人员都会穿戴防护服佩戴氧气面罩后才会启动灭火系统。然而这次意外中,人们却没时间找到防护用具而导致了惨剧。
同样“共青团员”号也装备的是氟利昂灭火系统,而艇长发现事态严重后,决定牺牲第7舱的值班士兵,命令封闭第7舱,并开启喷射氟利昂灭火剂。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时的第7舱内大火已经把艇身金属都烧得通红,值班士兵早已死亡,更糟糕的是大火已经烧坏了通风管路和消防管线,就在消防通气阀开启的一瞬间,除了氟利昂大量的空气也一同喷进了着火的舱室,这一下直接引发了一次更为剧烈的爆燃,大火向其他舱段蔓延开,艇内充满了高温呛人的浓烟,连氧气面罩都快融化了。
看到已经灭火无望的艇长立刻命令紧急上浮,并发出救援信号。出水后,艇员一边自救,一边试图继续灭火,但是很多人由于中毒受伤不得不转移到甲板上。直到下午2时4分左右一架救援飞机终于赶到,但是水面救援船还在远处的海面上疾驰过来,救援飞机只能一边向指挥部报告“共青团员”号潜艇的现状,一边在潜艇上空盘旋。观察发现这时的“共青团员”号艇尾已经下沉,几乎快要竖起来了,着火的舱段开始大量进水,眼看潜艇就要沉没,艇长不得不下令弃船。
在整个弃船过程中人员显得混乱而缺乏指挥,首先是救生筏很多不知道原因而没有被完全释放解开,导致艇员们纷纷跳入冰冷的海水中这直接引发,在牺牲的42名艇员中只有4名是在火灾中当场阵亡的,而其他大部分人是冻死在巴伦支海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艇长与另外6人一直坚守到潜艇开始急速下沉,为了不让海水涌入整艘潜艇,高级军官科配伊科在潜艇沉没的最后关头关闭了逃生舱门,这6个人开始随着潜艇沉入深海。苏俄设计的潜艇在指挥室上有一个集体漂浮密封逃生舱,这是为了应对惨痛的潜艇事故而单独研发的。而由于缺氧及吸入有毒烟雾,最终只有包括艇长在内的5个人爬入了救生舱。然而,爆炸导致逃生舱的水压施放装置失灵,这让本应该在较浅深度自动释放的逃生舱在随着潜艇下沉到深水时才松脱,这导致逃生舱上浮慢慢的变快,上浮过程中巨大的压力变化让逃生舱内的5个人承受了极大痛苦,但是却什么都做不了,最终当逃生舱冲出了水面后,泄压阀又发生故障,巨大的压差将打开舱门的两名艇员击飞,一名当场死亡。另一名艇员则被附近人员成功救起,开门瞬间海水迅速涌入打开的逃生舱,随后带着昏迷的艇长和其他两名幸存艇员沉入海底并失踪。
17时15分,潜艇完全沉入海中,那里远离俄罗斯,距挪威本土340千米,给搜救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这样这条携带高浓度核燃料和两枚核鱼雷的杀器就静静地躺在巴伦支海底1685米深的地方。
由于事发在挪威水域,打捞难度极大,最终俄罗斯放弃了打捞工作,在30年间艇上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核反应堆也在缓慢的释放着核辐射,就像幽灵一样困扰着这片海域。挪威一直在监控潜艇的状况评估核污染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
挪威海洋研究院近日公布,前苏联核潜艇「共青团员号(Komsomolets)」沉没遗骸辐射再次外泄,其中一个通风管附近的水体中,含有高于正常值80万倍的铯元素。但科学家认为暂时不会对海洋生物或环境能够造成危害。
在2019年的水下探测中也发现通风管附近出现未知成分的白色烟雾,但是此现象可能与辐射物质之间有关联。
海洋探测领导研究员海尔达尔(Hilde Elise Heldal)在记者会上提到,「我们检测到的数值显然比正常含量还要高,但还不至于太惊人。」她表示,来自潜艇另外的地方的水体检验结果正常,且共青团员号沉没在海面下大约1609公尺处,少有人类食用的鱼类生存,海水很快就能够自行稀释辐射物质,现阶段并不构成危险。
研究团队称过去仅能通过采样水体进行仔细的检测,而近日,利用水下遥控无人载具(ROV)深入海底,让科学家在远端操控机器,亲眼看见潜艇的残骸,并选取特定位置的水样采集,能更直观和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监控残骸情况。
至今,俄罗斯方面都没有针对这艘潜艇的打捞计划,由于使用钛合金壳体,更耐海水腐蚀,然而潜艇上装载的116公斤供反应堆使用的高浓度铀,如果一直在海底迟早也会被海水腐蚀,现在随时都有一定的概率会发生核泄漏的危险,而若发生核泄漏事故,将会给北海海洋生物以及沿岸居民造成数千年的影响。
梵观点:面对核能世上没有百分百安全的系统,只有高度负责的规范操作才能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双胞胎姐妹从小就开始有效学习舞蹈,家里几乎都是舞蹈老师,从小耳濡自染很喜欢跳舞
姐姐在家的时候弟弟不敢进她的房间,趁姐姐去上课,鼓足了勇气结果还是不敢进。“明明已经进去了,没想到又...
王腾暗示 Redmi K70 至尊版本月发布,与小米 MIX Fold 4同台亮相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